“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实施方案

2017-09-15

 (注:本研究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

《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是江苏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承担、江苏省特级教师王铭波校长和郭磊副校长共同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批准号:B-b/2016/02/59。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活动认真扎实、规范有序推进,取得预期成果,特制定本课题实施方案: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背景

1.基于现实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十分活跃。一方面,各种教学模式、课堂策略层出不穷,但大多停留于教学程序简单翻转和教学时间机械分配的层次上,所谓有效也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占有和解题能力的有效训练,学生的变化充其量仅仅是知识量的改变,这种改革本质上是工具理性主义视域下的课堂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且以强劲势力渗入教学,翻转教学、智慧课堂、数字教材、在线交流等正在颠覆我们对于传统教学的认知,教学似乎已经被技术所“裹挟”,导致了人们教学理解的错位和教学自身价值的异化,从而产生了一些力图用虚拟课堂取代真实课堂的技术至上主义者。在技术与工具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统统作“物”化处理,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忽视了认知以外的目的,忽略了儿童成长的生命内涵,进而产生了目标功利、内容窄化、方式机械、评价单一等弊端,最终沦落为应试教育的奴隶,成为桎梏儿童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牢笼。因此,课堂教学变革迫切需要转换视角。

2.基于儿童成长的思考

钱理群教授认为,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他们或许拥有高学历、高智商,但是他们自私、冷漠。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精神贫乏、人情冷漠、心灵失落与浮躁等社会病理现象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可见,儿童的成长绝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培养,更是作为生命的健全人格的成长。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引导儿童超越个人学业的成功,向他人与世界开放,走向公共生活,培育公共精神,启迪公民德性。张晓东博士提出了“社会·学校人”概念,明确了儿童公共生活中培养小公民的目标,是对教育本身作为理想性事业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儿童的理想性发展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对自我的发现依赖于对他人和世界的发现,没有人可以孤立地成长为人,儿童公共生活恰恰是学生个体发现世界与发现自我相结合的有效中介。

3.基于学校发展的思考

“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省规划立项课题《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并顺利结题,梳理教育核心价值体系,以追求多元统一和全面发展为共同理想,以崇德和谐与进取日新为学校精神,以学生立场与教学相长为教学研究主题,培育学校文化特色,促进学校文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开展《儿童主动参与学校公共生活建构的实践研究》,以公共生活教育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改革,从制度建设、班级公共生活建构、开放性特色活动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树立学校公共生活文化品牌。学校校训“诚信”、办学口号“给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让学校成为精神家园”、办学承诺“理解孕育希望,平等引领未来”、培养目标“启迪智慧、放飞个性、健全人格”……无一不是在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而努力。“十三五”来临,学校试图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理性回归,将儿童公共生活的实践研究扎根在课堂之上,生长于课堂之中,确定《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作为科研主攻方向,以理论创新为先导,通过对课堂教学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整体的、全面的、深入的和创新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引导课堂走向更加真实、完善与和谐的境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界普遍认为公共生活研究横跨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是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教育界,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倡导“做中学”,奉行“学校即社会”的教育信条;尼尔在夏山学校倡导自由教育,实行了民主自治制度。在我国,公民教育泰斗檀传宝教授首先提出“学校生活应当改造为公民生活”,王雄和朱正标认为必须“重建学校公共生活”,张晓东博士指出“学校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随着公共生活理论研究的兴起,一些学校尝试进行学校公共生活建构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公民教育,聚焦到课堂教学的比较少。而课堂恰恰是儿童生活最重要的阵地,课堂教学变革是儿童公共生活建构的必然。

作为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从产生、发展至今,关于其变革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西方,有学者主张彻底否定,如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程度教学法等;也有学者主张改良,如分组教学法、特朗普制、小队教学、凯勒计划等。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作为教育改革核心的课堂变革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实验,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高效课堂,以聚奎中学为代表的翻转课堂等都是其中的典型。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需要警惕技术至上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倾向,将尊重课堂主体、构建和谐关系、走向生命体验作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诉求和发展方向。

二、核心概念与课题界定

1.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领域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本质特征是公共性。理想社会的公共生活是有序展开的,参与公共生活的各个主体的资格是完全平等的。大家共同对公共制度、公共舆论、公共权力和公共福祉等社会公共问题给予关注,以公共善行和共同利益作为公共生活的价值追求。

2.儿童公共生活:是指儿童在公共领域里展开的公共生活。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因此儿童公共生活是一种由公共价值引领的自主建构的生活形式,具有社会性、完整性、交往性、联合性等特征,是尊重儿童权利的学习生活,是体现批判精神的向善生活,是共识与差异并存的多元生活,是沟通社会的完整生活。课堂是儿童向他人和世界开放、习得公民生活方式、获得公共价值体验、培育公共文化精神、启迪公民良好德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场域,儿童公共生活是“教”与“学”的一种新视角,是儿童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种新方式。

3.课堂教学变革:是指学校和教师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儿童的发展,以顺应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教学观念而产生的教学实践行动的变化。它以理念和行为的转变为主要表现,可以由外在力量推动,也可以由学校内部自觉发起。课堂教学变革是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复杂动态和师生共进的过程。最终目标是让学习主导课堂,把学习完善起来,让儿童的“学”真正发生。

4.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有别于技术与工具视域下的研究,本课题在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研究课堂教学变革,根据儿童公共生活的社会性、完整性、交往性、联合性等特征,对应地进行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课堂教学要素的变革,建立具有广泛参与、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等特征的课堂教学基本样态,使课堂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环境,使规范成为适应儿童公共生活的设定,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究世界的旅行。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设计

(一)研究目标

1.阐释儿童公共生活的内涵和特性,理清其对教育的价值定位以及对课堂教学各要素的要求。

2.在儿童公共生活关系良好态势的架构下探索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路径,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样态,在不同学科形成课堂教学的研究案例。

3.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形成基于儿童公共生活的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品牌。

(二)研究内容

1.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图景

收集“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整理与提炼,阐释儿童公共生活的理论内涵,分析儿童公共生活的特征,理清其对教育的价值定位,以及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要素的要求,建立新型课堂教学规范,描述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课堂教学的理想样态。

2.指向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变革的整体设计研究

采用调查问卷、师生访谈或课堂观察等方式,实施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反思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儿童公共生活理论指导下选择课堂教学变革的着力点,设计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整体改革方案。

3.课堂教学要素的变革研究

(1)教学目标优化研究

根据儿童公共生活的社会性特征,优化教学目标,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体、德育各学科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关注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转向关注学科素养乃至人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观念转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完整性、实效性。具体操作时分两步走:一是整体分析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要求教师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时制订育人目标;二是整体分析本课程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完善有价值、有效度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整合研究

根据儿童公共生活的完整性特征,开展教学内容整合的研究。①学科内部的整合。如单元整体设计,把学科的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基本上以结构为大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②学科之间的整合。如主题化课程或者基于项目的学习,以某个主题贯穿起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以综合课程打破分科课程的壁垒。③课堂内外的整合。如综合实践课程,以实践、体验、探索为主线,设计综合性的活动任务,既关注儿童的课堂学习生活,又关注儿童的课外学习生活。

(3)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根据儿童公共生活的交往性特征,实施促进交流的教学方式。①构建对话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理解、创造的过程。②构建体验课堂。注重学生的体验,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科知识体验,更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体验。③构建自主课堂。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有意义且有趣味的活动,以满足学生作为“探索者、研究者、发展者”的需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④构建团队课堂。教师与四十多位学生相聚在课堂,就意味道着他们应该是一个被联合起来的群体。他们有组织地、多种方式地组成团体,充分利用个体之间的资源,组建成互帮互助、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公共学习组织。

(4)评价方式创新研究

根据儿童公共生活的联合性特征,创新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①在个体学习评价上,设计“学生成长记录册”。丢掉“一张试卷,一个分数,一个等级”的单一评价方式,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记录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能力发展的过程。②在课堂教学评价上,设计“课堂生活评价标准”。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角度评价教学效果,坚持评价主体开放与多元结合,丰富评价的内容和形式。

4.不同学科教学变革的创新实践课例研究

紧扣“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式变革”、“评价方式创新”等课堂教学要素的变革,加强课例研究,注重反思与总结、梳理与提炼、分析和解释,形成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叙事等,丰富研究的物化成果。

四、思路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思路

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边思考边实践。学校通过前期课题研究,建构了学校公共生活,但在对课堂教学的审视中发现目标功利、内容窄化、方式机械、评价单一等弊端,技术至上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取向明显,迫切需要转换视角,根据儿童公共生活的社会性、完整性、交往性、联合性等特征,对应地进行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课堂教学要素的变革,建立具有广泛参与、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等特征的课堂教学基本样态,建立新型课堂教学规范,以理论创新引领教学实践,以实证方法引导课堂走向更加完善与和谐的境界。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提炼,阐释儿童公共生活的内涵和特性,理清其对教育的价值定位。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实施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原因,寻找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路。

3.行动研究法:围绕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课堂教学整体规划方案,从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式变革、评价方式创新四个方面展开行动研究,旨在构建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样态。

4.案例研究法:在理性思辨、实践推进的基础上,注重课堂教学变革创新实践课例和叙事研究案例的积累、分析和解释,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提供生动的经验性范式。

(三)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6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架构研究核心网络;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收集并研读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方向,完成课题申报;撰写研究综述,制订课题实施方案,举行课题开题论证会。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9年12月)

从儿童公共生活的内涵和特性分析入手,设计课堂教学整体改革方案,对应地进行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课堂教学要素变革的行动研究,建立实践操作样态;以沙龙研讨、年检汇报、中期评估等过程性管理机制积累研究资料;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炼和物化研究成果。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1月——2020年6月)

全面梳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提炼和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编印课题研究专辑或者研究专著,形成丰富的物化成果群;举办课题鉴定会,积极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五、创新观点与预期成果

(一)主要观点

1.从技术与工具视域转向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使课堂教学变革从关注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转向关注学科素养乃至人的核心素养,是教学层面向教育范畴的上升,是育才向育人的进步,是知识传播向成人教育的跨越,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广泛参与、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等特征,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3.儿童公共生活和课堂教学变革都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为目标,它们是“儿童发展”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侧重于关系与空间,后者侧重于内容与方式。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通过儿童公共生活的内涵特征分析,引起与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要素的改革,在“破”与“立”的过程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理想样态。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从辨析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认识技术和工具视域下课堂教学变革的危机出发,创新采用儿童公共生活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变革的实践,是课堂教学研究从技术改革走向生命发展的重大跨越。

2.本课题研究建立在前期研究获得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根据儿童公共生活的社会性、完整性、交往性、联合性等特征,对应地进行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课堂教学要素的变革,是公共生活理论从哲学的、社会学的层面到学校教育层面再到课堂教学层面的三级降落,找到研究的“可操作点”,推动公共生活的研究进一步聚焦、深化、落地。

(三)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成果

(1)儿童公共生活内涵特征的思考(论文)

(2)儿童公共生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现状研究(调查报告)

(3)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课堂教学整体规划方案(方案)

(4)行动 思辨 再出发——对我校课题研究的思考和调整(中期研究报告)

(5)不同学科教学变革的实践课例(课例集)

2.最终成果

(1)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结题报告)

(2)儿童公共生活:课堂教学变革的另一种视域(专著)

(4)儿童公共生活建构教育叙事(案例集)

六、组织管理与推进措施

(一)组织管理

成立学校总课题组和5个子课题组,构建“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学科教师”的课题研究层级网络;建立由两位主持人担任组长,教科室、教导处、学科组担任成员的课题研究管理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的进度与质量。课题核心成员具体分工如下:

主持人:王铭波、郭磊(全面负责课题研究与管理)

主要成员:万娴、陈伟佳(课题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提炼)

秦洁、任慷、邱晓红(语文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案例研究)

胡明洁、钱秋琴、张懿菁(数学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案例研究)

蒋文艳、施婷玉(英语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案例研究)

戴清、倪立文、徐婷婷(艺体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案例研究)

费昀、余玲、张洁(德育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案例研究)

(二)推进措施

1.健全保障体系

实行课题研究分工负责制,每学年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每学期策划课题研讨活动,有效落实研究任务,做到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建立共享交流机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讨论研究中形成的经验及遇到的问题;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合理使用课题专项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高效运作。

2.加强专业学习

通过专著阅读和材料推介等方式,不断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优化思想观念,提升理论素养;积极组织研讨会、读书会等活动,深化课题组成员的理性认识,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3.强化学术支持

聘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为课题顾问,积极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提升课题研究的品质;定期邀请省、市、区教科研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学术指导和专题研讨,使本课题能够站在研究的前沿。


创建时间:2020-04-29 14:04:32
来源: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