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优质学校建设背景下‘本色课堂’的体系建构与实施路径探索”实验小结

2017-03-04

(本研究系首批无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2015年9月,我校作为市级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获得立项批准。立项以来,我校积极开展项目研究、建设,将“本色课堂”体系建构与实施植入无锡市基础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带领全校教师、以及协同学校积极开展项目实验。学校将项目实验的研究工作的重心放在本色课堂“标准”、“体系”、“课型”、“评价”上,并将任务落实到学科组、备课组、工作室,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项目研究制度”。在实践中,凤翔实验学校坚持以“本色课堂”为引领,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机制等措施,扎实推进课改实践,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适合自身实际的多元化“本色课堂”体系及实施路径。“本色课堂”建设成效初显:

一、“本色课堂”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定位及意义

凤翔实验学校“本色课堂”始于2009年下半年,许昌良校长在长期教学改革积淀的基础上高屋建瓴,提出了“本色课堂”建设的设想,由此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整体推进教改的坚定步伐。我们的“本色课堂”建设有自己学校的实际考量,在项目建构中,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定位:

一是价值定位:新课程的实施为基础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为“本色课堂”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课堂,将课堂与课程融合,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探索与思考, 探寻“民主、开放、灵动”的课堂价值取向,建构“自然、简约、高效”课堂,使教学的理念、形式、内容的与时俱进,促进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二是目标定位:我们认为,学校的发展关键要有质量,而质量一定是在课堂,而课堂的建构应该而且必须回归“真本”。通过打造优质高效的教学新模式,以此为重点,对课前、课内、课后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全面改革,努力使课堂达到教师引导有法、学生学习得法、师生关系和谐、目标达成有效的教学状态。

三是主体定位:明确“以生为本”,树立和彰显学生主体角色与地位。通过本色课堂的建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初步形成以“导学、互学、助学、测学”为要素的本色课堂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我们看来:“本色,本来的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本色课堂”就是返朴归真、追求课堂教学本来的性质和应有的价值。“本色课堂”不是“以教材为本”的课堂,“本色课堂”不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本色课堂”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尽可能做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尽可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尽可能还原课堂“本色”,体现学生“主体”。

二、“本色课堂”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开展情况

 (一)寻找重心,突出项目研究的落地生根

半年多以来,我们将项目建设的重心放在青年教师“课型”建模的实践中。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八种教课堂教学模式:“质疑型”、“讲授型”、“自学型”、“练习型”、“合作型”、“操作型”、“展示型”、“研究型”。我们还根据学校青年教师的学科分布情况以及学科建设需要,同时兼顾学科的代表性,选择语文、数学、综合实践三门学科进行“课型”建模尝试:(以语文学科为例)

语文学科“课型”建模路径与选择

Ⅰ.文学类教学:

选项一:“自学型”(X3)+“质疑型”(X2)+“讲授型”(X1)。一般教学过程为:自学→思考→提问→解疑→传授→理解→巩固。

选项二:“讲授型”(X1)+“合作型”(X5)+展示型(X7)。一般教学过程为:传授→理解→诱导→讨论→选择→行动→评价。

Ⅱ.议论文和说明文教学:

课型选择:“讲授型”(X1) +“练习型”(X4)。一般教学过程为:传授→理解→变式→联系→应用→检查→巩固。

Ⅲ.文言文教学:

选项一:“合作型”(X5) +“讲授型”(X1)+“练习型”(X4)。一般教学过程为:诱导→学习→讨论→再现→应用→检查→巩固。

选项二:“讲授型”(X1)+“合作型”(X5)。一般教学过程为:学习→讨论→理解→运用→讲评。

“课型”作为“本色课堂”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复杂的教学过程进行结构化、简洁化的概括和提炼,总结提炼出沉稳朴质的课堂教学操作范式(课型):一个崭新的课堂形式,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一个新颖的模式建构,使“本色课堂”体系建构落地生根,并使之不断趋向完善,走向成熟。

(二)强化方法,突出项目研究取得实效

设计科学的研究思路,选择合理的研究策略决定项目研究的成败。 为此,学校设立“项目研究中心”,组建项目研究领导小组,将全校教学骨干、教学名师、教科研能手汇聚起来组成项目研究团队,并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所张新平教师为项目建设“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实验:

一是选定学科进行“本色课堂”体系建构试点。按照思想基础好、师资基础好和优势学科为基础选定学科进行“本色课堂”体系建构试点,形成了语文、数学、综合实践课三门学科的本色课堂“课型”建模。逐步形成本色课堂的本色课堂的策略系统、目标系统、课型系统、评价系统和保障系统框架。学校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本色课堂”体系构建的方向、策略、路径,确定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课堂和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目标、标准和措施,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

二是采取科学方法,形成项目建设整体推进之势。我们采取边探索研究边试点尝试、边总结提高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本色课堂”构建体系,形成整体推进之势。半年来,学校召开10多场本色课堂的展示、研讨活动,派遣优秀骨干教师前往浙江、上海等地考察、交流和学习。探索出“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提出了青年教师“课型建模”架构,逐步构建起灵动开放、活力四射的课堂。

三是大胆尝试,形成自己的办学主张。实践中,我们倡导“朴素”的教学,使教育回归其本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颗(育人)心,佐之以最有效的教学辅助器材,杜绝各种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干扰,避免其冲击原本应该静谧、优雅的课堂学习氛围。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老师在其中起组织、引导的作用,对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才给以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巩固、迁移和运用。我们把“教”室变成了“学”堂,促使将“先教后学”调整为“先学后教”;从“示范模仿,讲解接受”逐步走向“自主探究,参与体验”;由原来的教师 “包办代替”发展到学生的“自主建构”;达到了从只重视“知识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效果,还原课堂的“本色”。

(三)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突出项目建设科学性

学校将“本色课堂”的教学新理念落到实处,学校的各项制度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制度对项目建设“保驾复航”,使项目研究有条不紊、稳步推进。

1、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重点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本色课堂”的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互动,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考核评价面向“本色课堂”的导向作用。在考核评价时,学校不仅关注教师“本色课堂怎么说”,而更加关注“本色课堂怎么做”,考核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教学行为、方式、效果等方面的变化。

2、形成校本研训机制。学校把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构建“以校为本,以研导训,以训促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模式。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凤翔实验学校校本研训规划》,健全了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管理制度。在全校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性校本研训特点。多元化指构成人员多元,其中涵盖了学校各个学科的所有教师,多层次指的是组织结构,包括集体年级学科备课组、集体大备课组、课题研究项目组,这种网络状、全方位、立体式的校本研训机制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了保证。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在深入对“本色课堂”的性质、内涵理解基础上,学校建立《本色课堂基本标准》。要求各学科要根据该“基本标准”和本学科性质,明确本学科“本色课堂”的评价标准和具体要求,并形成每个学科的“本色课堂”的风格和个性。在此基于上,学校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习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管理等)和各个环节(导入新课、进行新授、巩固新知、小结反思等)进行分阶段重点研究、改革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合学校实际的多元评价机制。

三、问题与思考

(一)部分教师观念滞后,理念认识陈旧。改革课堂,教师的观念尤为重要。但是在“本色课堂”前瞻性教改项目建设中,部分老教师思想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担心实施“本色课堂”教学改革影响教学质量;还有的教师理念认识落后,教师虽有改革的欲望,但没有前瞻性学科意识、没有先进的教学模式引领,在项目推进中犹豫不决。对新课程背景下“本色课堂”项目建设仍处于观望之中,为什么要开展“本色课堂”的实验和研究?为什么强调本色课堂的“课型建模”?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理念的认同层面,缺乏理论的深化(理解)和实践的思考。

(二)对“本色课堂”项目前瞻性认识不够,未能形成合力。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甚至不看课程标准,导致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不清,仍然根据自己的“权威”驾驭课堂。对“本色课堂”核心理念认识不清,对自己学科的专业发展前沿分析不足,缺乏前瞻性认识,把项目建设当成学校的任务来完成,主动性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尤其是部分中老年教师把自己禁锢于“教书”的匠人,对新课改和基础教育发展缺乏理性认识,对“本色课堂”项目建设的目的性、必要性、可行性、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研讨。

(三)地方教育行政支持力度和教师科研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区教育行政、教研部门、高校与区域兄弟学校参与项目推动的力度不大,没有现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导致基层学校项目建设中孤立无援。同时地方就有行政在资金、政策、资源支持上明显不足,学校在项目建设中处于孤立无助之状态。项目建设中,学校深感教科研人员自身专业发展不足,教师专业发展滞后,为项目推进带来一定影响。

(四)学校项目建设、管理经验缺乏。按照顶层设计的原理和要求,项目建设学校应该建立起与项目建立、管理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体系,在功能、机构等方面应该满足项目建设管理的基本要求;项目建设的岗位职责、组织结构、程序文件、实验操作等应该健全完善。但,实际上由于基层学校项目建设、管理经验缺乏,往往导致管理混乱,规范缺失。

经过几年“本色课堂”实践,我校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课堂模式“20+20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具有凤翔特色的“本色课堂‘课型’建模实践路径”。各学科以“本色”为立足点和归宿,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本色课堂”建构。同时,初步建立起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本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力地保障和推动“本色课堂”的向纵深发展。总之,深化课程改革,离不开“本色课堂”的引领。要使课堂教学回归本色,使课程教育成为学生自己的、真实可信的、有生命的、可触摸的教育,对于我们而言,才刚刚起步。


创建时间:2020-04-29 14:04:31
来源: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