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研文化创新区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8-03-20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分值

愿景

理念前瞻

倡导“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确立“规范、专业、卓越、特色”的科研追求,强调 “真做科研” “有效科研”以及“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努力培育创新、民主、共享的文化品质,逐步形成自信而自觉、前瞻而本土的区域教育科研文化。



目标清晰

总体目标高远,满足区域教育发展需求,提升区域教育内涵与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目标具有可分解性、阶段性与层级性等特征,分解后的目标具体、明确,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规划合理

基于区域实际,遵循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理念,聚焦科研文化创新及精品课题建设目标,总体设计区域教科研发展的总体规划,确立适切的教科研重点项目、管理机制、支持性平台和多维发展方式。规划重点突出,路径清晰,彰显引领性、可操作性和特色性。


制度

组织完备

教科研机构设置科学、职能定位准确。办公实施齐全、条件优越,科研经费充足、使用规范。人员配备充足、胜任岗位。咨询指导专家学科、年龄、层次结构合理,水平较高。



管理精致

管理理念科学先进,制度健全、执行到位,规则清晰明确、简约可行。过程规范、有序、信息化水平高。管理效果好,实践指导高效。区域精品课题建设要求具体、落实有效。



运行自主

各学校项目管理各具特色、富有活力,有校级层面推进精品课题建设的方案与举措。有鼓励教师进行自愿组合、自主研究的制度,科研自组织有共同的愿景与相互认同的规则。



服务全面

充分了解基层学校的科研需求,服务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区域层面有在学校选题、开题、中期、结题及应用推广各阶段提供专业支持的制度保障。激励制度健全、内容多样、方法适宜、有吸引力。


环境

氛围积极

区域整体科研氛围浓厚,形成了对“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兴生”一致的价值认同。区域行政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学校负责人带头从事教育科研,学科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氛围浓厚。



资源共享

建立区域层面服务教师科研的多样化资源库建设,重视教案设计、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发展规划等优质资源的累积与优化。重视区域内城乡联动、校际共享,充分利用学科基地、课程基地、培训基地及科研基地分享资源、共享成果。



平台多样

教科研的区域支持平台形式多样,层次高端。有学位培养、专业培训、游学访学的提升平台,有特色活动、沙龙研讨、专题会议等交流平台,有课程基地、前瞻性教改项目、品格提升工程等实践平台,有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平台。


团队

样态丰富

有负责而专业的专职教科研管理团队,能够有力地指导和服务区域教育科研工作。有多层次、多样态的区域科研联盟,能够打破学校的围墙,广泛建立课题研究共同体等。各类团队建立定期研讨交流机制,活动内容扎实、形式多样。



参与广泛

学校和教师科研参与率高。所有公办学校(教办园)均参加过市级及以上规划课题研究,绝大多数学校负责人领衔主持学校主课题。区域内绝大多数教师参与过市级以上规划课题研究,中青年教师的参与比例不低于85%。



结构完善

区域内有5-10所科研典型学校,科研力量在不同性别、年龄、学段、学科、职务等方面做到全覆盖。科研领军人物、科研骨干、科研新秀形成梯队,呈现传帮带的良好局面。


项目

类型多元

项目来源广泛,不同学校、学段及科目均有相关研究项目。项目类型多样,能够涵盖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领域。有依据本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自主研究的重大项目,大多数学校都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



推进有序

项目推进方式有章有法、有序有效,监控机制完善。区域内各项目组研究方案切实可行,学校行政推进力度大。建立相关学校、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协同研究机制,促进优质项目目标的高水平达成。



成果显著

各类项目研究成果与项目名称高度相关,与研究内容高度匹配。成果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与可推广性,原创性程度高,本土特色鲜明。成果形态多样,获各级教育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精品课题成果奖的数量多、层次高。



转化有力

区域培育重点科研成果,面向区域内外辐射的意识强,方式多、范围广。成果能直接转化为教案、制度、决策及舆论,能有效地转化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得到政府表彰、社会认同以及人民群众的赞誉。



创建时间:2020-04-29 14:04:13
来源: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