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梁溪区学前教育教研训工作思路

2019-05-10

总体目标:

2019梁溪区学前教育教研训工作,根据梁溪区教育局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高品质教育”这一核心目标,围绕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内涵,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精神,区域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构有效教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课程适宜性改造,全面提升区域内幼儿园科学保教质量。

教研工作理念:

幼儿园教研的核心目的:解决教师在日常保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幼儿园的教研要关注幼儿园的保教过程,重点关注幼儿获得经验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幼儿园教研要在真实的活动中研究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可能及其与环境和材料的关系;要研究教师的观察、分析和引导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教研工作应当从诊断教师专业能力开始,指导教师专业实践,推动教师内化成为自主专业行为。

做务实有效的教研,是优化和提升教育实践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研工作目的指向:引领实践、支撑实践、提升实践。

园本教研工作思路: “聚焦问题、聚焦细节;反思实践、调整跟进;小步推进、关注发展”。开展以问题导向的园本教研,以聚焦问题—实践探索—教研跟进—成果辐射为路径,不断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主要工作:

一、努力建构有效教研

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精神,通过推动教研方式的转型、转身、转变,努力构建务实有效园本教研。

1、反思教研现状。围绕“去碎片化,做系统教研;去形式化,做无痕教研;去行政化,做民主教研;去自我化,做反思教研”的教研主张,各园对教研现状进行认真的审视和深度的思考。组织开展现场教研、专题沙龙等形式的分享交流活动。

2、在实践中善于发现真问题。深入实践,发现问题,聚焦重点,反思实践。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研,使幼儿园的教研工作真正解决教师在日常保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明确1—2个重点教研内容,进一步探索符合教师成长需求的园本教研方式,以“项目”教研为推动幼儿园高位均衡发展的载体。

3、开展日常保教工作和园本教研工作的调研,基于各园教研现场和教研活动思路,进行共研共商,进一步提升园本教研的有效性。(日常与期中专项相结合;点上和小组相结合)

4、注重教研组团队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深入推进相互尊重、合作共进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不断提升教研团队的凝聚力、教研互助的战斗力、教研引领的支持力。彰显教研的力量,成就教师的成长。

5、搭建共研、联动、互助教研平台。组建不同层面的教研共同体,通过建立教研共享平台机制、专题联研机制、阶段成果展示研讨机制、结对帮扶机制等,搭建共研、联动、互助教研平台,来促进不同层面公民办幼儿园的协同发展。

6、完善教研工作制度建设。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的相关实施策略,修订幼儿园教研活动制度,将《意见》中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实施策略中的如:建立教研工作集体审议制度、建立持续性沉浸式教研制度、建立混合式研修制度等,结合各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以上制度修订进各园的教研工作制度中。6月份以书面方式交流。

7、发挥协同组层级管理作用。课程游戏化案例与课程资源案例的收集;

开展一次各园重点教研活动集体审议;组织一次游戏观察员协同组内现场研训活动;组织好协同组内自主性教科研展示研讨活动;全年组织1—2次专题教研推进研讨活动。

二、提升跟进式教研实效

区域重点教研项目:

“基于儿童行为对区域环境的创设与调整”

在前期开展“基于儿童行为对区域环境的创设与调整”,继续开展跟进式教研。对“基于儿童行为的美术区、阅读区的环境创设与调整”的实践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梳理,对现有成果进行提炼和推广。对 “基于儿童行为的音乐区和建构区的创设与调整”的教研项目继续推进,围绕空间设置、材料提供、幼儿表征、活动呈现、支持性策略等块面持续开展跟进式的实践研究。在对阅读区、美术区、建构区和音乐区的深度研究中探究区域之间的联通关系,推进基于整合的各活动区的研究,服务于幼儿的整体发展。年内开展现场研讨、案例研讨、案例审议与评优等。

园本个性化教研项目:

围绕幼儿园课程改革支架一、支架二选择园本化教研项目,在项目选择、教研路径、策略优化、参与方式及教研成效等块面有新进展。

教研关注点参考:

1、通过共读、领读、精读等方式开展深度学习,提升对阅读书籍的理解力和运用于实践的行动力。

2、围绕如何利用各个生活环节落实《指南》目标,基于儿童发展的视角深入研讨“生活即教育”。

3、开展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集体活动研究。研究集体活动与自主游戏的关系,研究集体活动的组织方式。

4、以“共创班级生活”为课程实践的导向,选择重点关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跟进式有效教研。继续分别开展业务指导层和一线教师“共创班级生活”智慧沙龙分享活动(可结合暑期全员分组培训开展)。

三、提高课程的适宜性和游戏化水平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贯彻落实《指南》的抓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就是幼儿园课程建设项目。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目标是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对现行课程方案的不断调整,课程的适宜性和游戏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1、认真学习领会并积极践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二步支架:改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认真学习领会第二步支架中涉及到的5个具体支架的引领内容、实施要求和建议,有序组织开展对支架要求的学习和实践。各协同组和先行园联盟项目组选择重点支架开展深入专题教研。项目园与非项目园同步推进,组织不同层面的教研共同体开展共学、共研。

2、进一步审议和改造幼儿园课程方案。在进行课程适宜性改造中,必须要有儿童意识、资源意识、课程意识和质量意识。以“坚守儿童立场”为中心,基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围绕审议幼儿一日生活时间安排;审议室内外环境;审议课程内容;审议课程资源;审议师幼互动策略等五个方面对现行课程方案加大审议和改造力度。针对《指南》目标的落实情况,善于发现存在的真问题,及时做出适宜性的调整。年内继续组织开展幼儿园课程方案审议和改造的专题研讨。

3、开展课程游戏化项目园教研推进专题交流研讨和阶段成果展示分享研讨活动。

4、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可用的多元化资源,不断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如何挖掘、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来开发课程,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持续开展“资源运用与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结合各园实际,创设为幼儿学习与发展服务的资源架或资源库(材料小超市或材料架等)。在对各园推荐的各类“资源运用与课程实施”的优秀案例进行审议评优基础上共享课程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实施内涵,发挥资源为幼儿发展服务的功能。

5、为更好地总结推广区内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成果,结合1月份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活动案例征集的通知》内容,不断总结出各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活动案例。(如: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活动安排与组织、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师幼互动策略、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园本教研组织与实施、家园沟通与合作等)(3月—10月)

四、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明确:教师是课程实施质量的决定力量,教研工作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各园要立足园本,开展多种形式的园本研训。发挥省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在贯彻落实《指南》精神,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同时也要为每位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在原有基础上均能获得专业成长。

1、加强对教师观察和解读儿童行为的专业能力培养。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训活动,帮助教师形成观察意识和观察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做有用的观察,通过合适的方式(如视频、照片)与儿童进行观察记录的分享,了解儿童行为的意图,提高观察与解读的准确性和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借助游戏观察员团队的研训,带动全员教师观察和解读儿童行为能力的提升。组织开展梁溪区幼儿园骨干教师“聚焦性观察”实训营研训活动。

2、加强业务园长教研团队建设。

结合教研重点,组织开展各类分享(重点突破和教研推进策略及成效分享)、研讨等活动。每月开展专题性教研例会。

组织开展梁溪区幼儿园业务园长课程建设专题研修班(4月中旬)

3、组建骨干教师研究小组,开展各领域研训活动。

幼儿园“玩转绘本”研训活动;幼儿园美术创意研训活动;幼儿园“玩转音乐”研训活动。

组织开展梁溪区幼儿园骨干教师艺术素养提升研修班;

4、暑期以协同组为单位,发挥不同层级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作用,开展全员教师培训。(操作方式:区提供培训主题菜单—自荐认领—择优推荐—各协同组按需选择)

5、配合做好新教师“三过关”教学活动考核工作。

五、协同做好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

发挥早教示范点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早教机构教养水平的整体提高。

1、开展一次区级早教志愿者培训。

2、开展一次早教教养模式经验分享活动。

3、各园在做好一年6次公益早教活动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每年的公益早教服务工作。

4、探索多形式的早教指导和服务内容,为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提高科学育儿的服务与指导。

 

 

 

 

                           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学前教研训

                           2019.2.


创建时间:2020-04-29 14:39:45
来源: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