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道德与法治》学科以《新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指导纲要》为指针,围绕教育局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高品质教育”这一核心目标,以“引领深度教学改革,提升区域教学质量”为重点工作,探索学科教研、科研、培训、信息一体化模式,切实提升区域研训工作实效。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培训力度,区域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观念,探索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模式,扎实有效地推进课堂转型。
2、继续推进学科高地建设,带动更多学校、更多教师参与到学科建设。以教师发展为主体,继续打造好四支团队(学科中心组团队、学科组长团队、骨干教师团队、种子教师团队。)
三、工作思路
1、加大学习力度,深入课堂教学研究。
1、改变知识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生成。各校应通过专家讲座、小组学习、集体备课、说课比赛、课研讨课活动等多种形式,使道德与法治教师正视目前课堂普遍存在的“浅层学习”、“被动学习”问题,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再创造者,让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凸显、明晰出来,建构并发展出新的与人的发展相关的知识。
2、改变教材观:从课堂工具到价值观健康成长的土壤。各校应指导教师深入钻研新教材、理解教材,构建“教材价值”理念,真正让统编教材成为师生生命和生活在场的平台,改变教师的教材教学观:在集体备课,共同磨课的过程中,抓住统编教材的开放性,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课堂现场或当下文化氛围中的有益教学资源,并且深刻把握、灵活运用,生成教育意义的能力。
3、改变评价观:从静态量化到动态体悟。统编教材的使用中,教师评价观是以品德为核心进行评价。品德评价很难量化,也不能以量化作为主要方式。品德形成的根基是情感,其本体主要也是高级的具有正向引领意义的情感,否则品德的生成十分困难。因此,无论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管理者对教师还是观察者对教师的评价,都需要以互动、体验、感悟、体悟等情感联结为内在表征的方法为主,细细品察师生在教材这个平台上的生命和生活进程,这种进程一定具有积极情感体验并生成了正确的道德价值。当然,品德评价不排斥量化,而是呼吁量化中“人”的在场,同时各校应积极探索如何依托先进的互联网、自媒体、移动电子设备等手段和工具,对师生的品德成长进行全程追踪与改进,并将先进经验向全区推广。
2、关注校本教研,促进校本教研纵深发展。
(1)提升校本教研品质。2018年,我们要根据区域的“主题”来确定研训内容:第一,主题确定优质化,教研主题来自于课堂教学,活动立足于问题解决;第二,活动设计序列化,强调教研组围绕主题设计安排一组关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序列化活动,做到理念新、目标清、过程实、效果显;第三,实施准备精细化,特别是课例的研讨,要与主题教研有机联系在一起;第四,教研、科研一体化。
(2)利用“教学调研日”、教研员定点联系制,深入学校和课堂,开展“小循环式”调研。利用听课、座谈、检测等方式,挖掘先进教学经验,及时发现教学、教材、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做出相应评价。与教师共同反思、共同研究、共同成长。
3、课题研训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以区域课题“情智德育实践研究”和“积极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
围绕“五力修炼”(学科关键能力、课堂教学建构力、课堂教学创新力、课程开发力、现场学习力和反思力),深入推进区域内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学科种子教师培训。
(2)发挥区域内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围绕“深度学习﹒思维课堂”这一主题的教研活动,鼓励各校创造性地开展学科教研和培训活动,引领教师把握学科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成长,在教研活动中提高“育人质量”,培养“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一代新人。
4、常态随机调研,及时了解学科质量信息
加大《道德与法治》教学常规检查督查力度。规范课程行为,强化过程管理。增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检测。建立起正常的质量检测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检测,以促进课程实施水平的提高。
四、具体工作安排
周次 | 日期 | 主要内容 | 备注 |
2 | 3.5-3.9 | 完成道法专、兼职教师信息采集表;小学赛课报名;初中基本功比赛报名 |
|
4 | 3.19-23 | 小学统编新教材市级培训研讨(一下) |
|
|
|
|
|
8 | 4.9-13 | 区小学《道德与法制》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 |
|
|
| 区 |
|
8 | 4.16-20 | 市小学《道德与法制》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 |
|
12 | 5.18 | 初中思品毕业考查 |
|
14 | 5.28-6.1 | 市《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展示 |
|
|
| 学科高地 学校 展示 |
|
|
|
|
|
注:以上活动均以正式通知为准。